...综合性医书。五卷。明·康椿撰于1502年。本书共分元、亨、利、贞四类。“元类要法”上下二卷,总论医学习业,诊候、药性、察病、治法、经络等。“亨类钤法”、“利类钤法”各一卷,分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证。“贞类钤方”一卷,论述用药之法,及...
...郑钦安氏为近代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伤寒学家,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三书,从元阴元阳立论,互相发明,浑然一体,为推广运用伤寒理法方药于各种杂病之辫治的独特经验总结,对治疗慢性疾病,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实为继承和发挥...
...热盛而烦,手足自温,脉浮而紧,此伤风见寒也。不烦少热,四肢微厥,脉浮而缓,此伤寒见风也。二者为荣卫俱病,法虽用大青龙汤,此汤峻险,不可轻用,须风寒俱盛,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不若羌活冲和汤为神药也。...
...中风.无汗为伤寒之谬也.风为阳邪.因四时之气而变迁.且一日亦具四时之气.而运更有郁复淫胜之不同.故有麻黄桂枝葛根青龙等法.当知四时俱有中风伤寒.不得拘春伤于风.冬伤于寒之一说也.太阳经多中风方.麻黄附子细辛真武附子茱萸白通四逆通脉等汤是也....
...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如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
...知三子之治法皆当.顾其所治之疫.各有不同耳.景岳所论之疫.即六淫之邪.非时之气.其感同于伤寒.故每以伤寒并提.而以汗为主.欲尽汗法之妙.景岳书.精切无遗.又可所论之疫.是热淫之气.从口鼻吸入.伏于膜原.膜原为半表半里之界.其邪非汗所能达.故...
...,伤寒则脉牢坚,蓄水则脉沉潜,支饮则脉急弦,脉动则为痛,脉数则为热烦,此一定之理也。设有不应,知其变易之所由缘,必有其故也。三部之脉,各有所主,其为病不同,脉之太过固可怪,脉之不及亦复然。凡脉邪无空见之理,一见脉邪,中必有奸。审察内外表里之...
...作者:吴谦 朝代:清朝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卷一 卷一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阳明表病脉证 阳明热病脉证 阳明腑病脉证 阳明...
...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论序 自序 后序 卷首·仲景微旨 九章 寒温异气 传经大凡 解期早晚 寒热死生 营卫殊病 六经分篇 六气司令 一气独胜 篇章次第 卷一·脉法上篇 三十一章 脉法上篇提纲 脉法一 脉法二 脉法三 脉法四 脉法五 脉法六 脉...
...夫伤寒死证,一一须明,生死不明,将何措手?非惟有干名节,亦且投药无用。且赤斑者,五死五生。黑斑者,十死一生。阳证见阴脉者,死。发少阳汗连厥阴血者,厥竭而死。发左右动气汗者,死。发风湿者,死。发阴阳毒,过六七日死。大发湿家汗,成 热而 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