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钦安 [民间中医网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电子版序 郑钦安原序 张仲景原序(校补) 前言 凡例 伤寒恒论一百一十三方总目 一百一十三方总目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太阳中篇 计三十五方 太阳下篇 计一十四方 阳明上篇 计...
...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此条辨太阳病如此症象,乃寒伤营,宜麻黄汤者。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
...丹溪谓《金匮》为论杂病之书,以示别于《伤寒论》似也。抑知《金匮》即论伤寒中杂病,非论一切杂病乎!夫痉、湿、 、奔豚气、宿食、呕吐、哕、下利之为寒类,仲景有明文;百合、狐惑、阴阳毒之属寒科,《千金》有成例;疟、痈、咳、心痛、腹满、寒疝、积聚...
...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伤寒,或似惊风,须要辨别仔细。既是出在皮肤,只宜平和汤药解表匀气,更量实肌体肥瘦,聊与通利关窍匀气。(《疹痘论》与诸家疮疹说∶若皮肤中未见,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肤,切忌通利也。盖内虚即毒瓦斯反入,能损人命。)《凤髓经》二圣...
...电子科技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启动了“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的编制工作。郑钦安的《伤寒恒论》是我们继《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之后完成的第三部电子版书籍。本书以巴蜀书社1996年1月出版的...
...一、本书根据郑钦安所著《伤寒恒论》原文,逐条阐释,以继承和发扬为原则,旨在为临床者之实用。二、郑书编列次第,其条文系遵舒驰远《再重订伤寒集注》(舒氏篇目悉按喻嘉言《尚论篇》,故是书篇目,一一遵之而未易)。惟条文错乱,多与《伤寒论》原书不符...
...可发汗。若脉已微,表症已解,再发汗,则额上陷。故《伤寒论》云∶衄血脉已微者,用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此言里热衄血,宜凉血,不可用辛温发散也。吴氏云∶衄血之症,若脉浮紧,宜发汗;脉不浮紧,不可发汗。东垣治衄血,脉已微,黄芩芍药汤;脉沉数,犀角...
...方剂学的成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汉代是方剂学大发展的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11家,274卷,但魏晋以后已亡佚。东汉末年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必然对秦汉以来医家遗方及同时各家的方剂进行了广泛择取。它以六经辨证和...
...《伤寒论》无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论》、陶氏书,惟寒邪一条,失之太简。以无汗为表症居多则可,以无汗为止是寒邪则不可。《伤寒论》太阳症无汗,发热身痛,手足冷,脉浮紧,冬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而烦躁,乃营卫两伤,冬用...
...病名。厥证之一。①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症。见《温疫论》。以温疫里证失于攻下,内结壅闭,营内不能达于四末所致。证见六脉如丝,沉细不能应指,似有似无,或两手俱无,或两手先伏。亦有过用黄连、石膏诸苦寒药,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