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作“之朴”。 谦之案:傅、范本亦作“朴”。毕沅曰:“‘朴’本作‘朴’,同。”“化而欲作”,“作”与“无”为对。尔雅释言:“作,为也。”又为“变”。礼记哀公问“作色而对”,注:“变也。”“化而欲作”,即化而欲变。“朴”,说文:“木素也。”...
...怒也。”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楚辞怀沙“惩改忿兮”,注:“恨也。”“改忿”亦即“解其忿”,二说均通。 易顺鼎曰:按此六句皆已见前,疑为复出。“挫其锐”四句,与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无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选魏都赋、...
...罗振玉曰:“民”,敦煌辛本作“百姓”。“上之”,景龙本、敦煌辛本均无“之”字。 谦之案:严本作“百姓难治,以上有为,是以不治”。傅、范本作“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与诸本稍异。 彭耜曰:“五注无此十五字。”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
...今从古本。”按今怡兰堂与道藏二严本均作“而王公以名称”,与范所见不同。劳健曰:“‘王公以为称’,诸唐本河上本皆如此。此作‘王公’,乃与‘称’字谐韵,亦如第三十二章‘侯’‘守’字,第三十九章‘王’‘贞’、‘王’‘称’字,当从诸唐本。”案从唐本...
...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
...均无以上九字。 劳健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景龙、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无此二句,他本皆有之。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云:“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又云:“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按其词意,“军旅”“凶年”当别属古语,非同出...
...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
...强调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就未免只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不见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实质。”(《老子校读》第331页)...
...道者,万物之奥。 谦之案:罗卷、范本同上。彭、傅本下有“也”字,后汉书冯衍传注引亦有“也”字。“奥”字,说文:“○,宛也,室之西南隅。”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出“奥”、“懊”、“墺”、“隩”四字,下三字均引古老子,惟“奥”字下无,疑古本“奥”...
...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