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发表后,曾有人在报上进行攻击。对此问题,后来作者又写了《聊答“……”》、《报(奇哉所谓……〉》等文(收入《集外集拾遗》);可参看。 〔2〕《京报副刊》《京报》的一种副刊,孙伏园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京报》,邵飘萍(振青)创办的具有...
...:好奇,向上,但间或不免有点怀旧。法捷耶夫〔4〕曾誉为少年读物的名篇。 这是从原文直接译出的;插画也照原画加入。自有“儿童年”〔5〕以来,这一篇恐怕是在《表》〔6〕以后我们对于少年读者的第二种好的贡献了。 编者 三月十一夜 【注解】 〔1〕...
...鲁迅编选《艺苑朝华》五辑,其第二辑即《蕗谷虹儿画选》。并写有《〈蕗谷虹儿画选小引〉》一篇,后收入《集外集拾遗》。 坦波林,又译作铃鼓或拍鼓。 〔2〕指蕗谷虹儿(1898—1979),日本画家。 ...
...著有小说《舞姬》等。 〔4〕会馆指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县馆”。一九一二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作者曾在此寄住。 〔5〕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原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五四”时期提倡...
...〔2〕教授正在教书,骤然中风,在教室里逝去了,疑古玄同〔3〕教授便从此不上课,怕步马廉教授的后尘。 但死在教室里的教授,其实比死在家里的着实少。 “你还不怕,仍旧坐在家里吗?”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太白》...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这是一个青年的作者,以一个现代的活的青年为主角,描写他十年中的行动和思想的书。 旧的传统和新的思潮,纷纭于他的一身,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缠绵和决撒的迭代,欢欣和绝望的起伏,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
...清封恭人”〔3〕,都到阴间三跪九叩的上朝去了。 我于是不再信革命党的话。我想:别的都是诳,只是汉人有一种“生降死不降”的怪脾气,却是真的。 五月五日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六日北京《晨报副刊》“杂感”栏,署名风声。 〔2...
...而知天下之寒。”《尔雅·释天》:“冬为玄英。” 〔6〕 悟新秋于坠梧 《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
...鲁迅启事〔1〕 《民众文艺》稿件,有一部份经我看过,已在第十四期声明。现因自己事繁,无暇细读,并将一部份的“校阅”,亦已停止,自第十七期起,即不负任何责任。 四月十四日。 【注解】 〔1〕 本篇最初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七日《京报副刊》。 ...
...秋夜有感〔1〕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2〕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3〕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4〕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5〕 九月二十九日 〔1〕 《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又...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