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
...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
...汗气毒,不然则多为天吊、急惊风搐也。故剥死马者,感其毒瓦斯而成马气、丁黄之疾,皆由闻其毒瓦斯之所作也。故《圣惠方》一法,大汗出则悬药于户,辟其大汗秽毒,无使伤于人也。世以艾灸席隅者,皆其义也。多染亲属,忧戚侍奉之人,劳役者,由其神气怯弱,...
...可发汗。若脉已微,表症已解,再发汗,则额上陷。故《伤寒论》云∶衄血脉已微者,用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此言里热衄血,宜凉血,不可用辛温发散也。吴氏云∶衄血之症,若脉浮紧,宜发汗;脉不浮紧,不可发汗。东垣治衄血,脉已微,黄芩芍药汤;脉沉数,犀角...
...《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恒论》中所无者,补上备考。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
...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郁.气不得通而成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者.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也.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
...许叔微述·宋 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 卷上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三证 论两感伤寒 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论治伤寒须根据次第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 卷下 论表里虚实 论桂枝肉桂 论滑脉 ...
...温病者,春时之感于风露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阳强不密,即冬不藏精之义。四时之气,春生夏长,...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