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汤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目录 脉症正宗脾胃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脉症正宗:补脾胃汤【处方】人参8分,黄耆1钱,白术1钱,苍术8分,莲肉1钱,麦芽1钱,陈皮8分,草蔻8分。【功能主治】补脾胃。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http://zhongyaofangji.com/b/bupiweitang.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桢的农书是一部农业科学的专著,代表了元代农业发展的新水平,医学方面则有朱震亨的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发挥滋阴学说,与金代名医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被誉为金元四大家。辽、夏、金、元各朝,...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4-0.html

关于医学的起源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圆满的,我们认为只能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一、本能与医学医学源于动物本能,西方一些著名医学史家大都持这一看法。中国学者在千年前已有这一论述。唐一书朝野佥载中说:“医书言虎中药箭,食清泥;野猪中药箭,逐荠苨而食;雉被鹰伤,以地...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9.htm

清代前中期医学入门书的空前发展与医学杂志的出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清代临证各科都取得许多新成就,同时也涌现了众多古医籍注释本和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纂出版;启蒙医书以及入门方书的编著、出版,继明代之后空前繁荣,成为清代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我国第一本医学杂志吴医汇讲的出现标志着医学学术讨论开始有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6-6.html

医学教育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外医学教育医学教育中医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五种全国性医学教育学术刊物外,还在省市和医学院一级创办了89种医学教育刊物,从而为我国医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85年5月...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30.htm

孙氏医学丛书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学丛书。孙鼎宜编撰。初刊于1932年。共六种:伤寒杂病论章句伤寒杂病论读本难经章句明堂孔穴(附针灸治要)、脉经钞医学三言。现有1936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275.htm

民族医学的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民族医学史研究一、自由发展阶段1980年以前的民族医史研究,可以说是一块荒芜的园地,没有人提及,也未见到专文论述。少数几篇关于少数民族医学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性质的,谈不上研究。如“西藏医学”,其中有一段文字谈到藏医的发展,但把四部医典...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9-23.html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医生队伍。医缓、医和、扁鹊及其弟子子阳、子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职业医生,公元前6~5世纪的秦国还有了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并设有“太医令”这一官职。同时,专门医学著作也陆续问世,如长桑君授与扁鹊的禁方书,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足臂...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4.htm

脾胃病_杂病广要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土能容载万物,故好静。其脉常喜沉细而缓,带浮紧洪数者,即有病之脉也。(大成)证治诸说 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

http://qihuangzhishu.com/483/56.htm

明代中外医学交流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宣德五年(1430),朝鲜两次派芦重礼等医生来中国,邀请明太医院医生周永中和高文中,质疑并鉴定本国药草的真伪等。我国医学疑问载,1617年朝鲜陪臣随医崔顺立等来中国求教医药问题。问答内容由傅懋先撰成医学疑问一书。明代,朝鲜对中国医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5-9.html

共找到475,90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