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痢疾而见阴液耗伤者。见《张氏医通》卷七。证见发热烦渴,至夜转剧,恶食,痢下五色,脓血稠粘,滑泄无度,或下鲜血,脐下急痛。治宜救阴泄热,用驻车丸、阿胶丸、阿胶连梅丸、千金黄连汤、黄连阿胶汤等方。...
...〔痢疾提纲〕 风寒暑湿气偏伤,饮食起居患未防,痢证酿成须善治,阴阳表里辨宜详。当归四逆证(方见伤寒) 下利曾因外感伤,肢寒厥冷不安康,脉微发热真阳败,须用当归四逆汤。(寒加生姜吴茱萸)小柴胡证(方见伤寒) 病因外感利旋成,表里惟惊热并生,...
...痢疾暑热生冷成,伤气为自伤血红,后重裹急腹窘痛,寒热时痢噤口名。[注]痢之为证,多因外受暑热,因伤生冷而成,伤于气者色多白,以肺与大肠为表裹也,伤于血者色多赤,以心与小肠为表裹也,里急者腹窘痛也,后重者频下坠也,又有寒痢热痢时痢噤口痢之别...
...陈紫山曰∶痢分赤白二种。世人莫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寒;或曰无积不成痢;或以冷热之法互治,必难取效。不究其原,何可疗治。且四时八风之中人,五运六气之相胜。夏秋人多痢疾,《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岂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岂一岁...
...痢疾之病形何如.曰.痢疾一症.古人咸以赤白分寒热.殊不知伤气分为白.伤血分为赤.丹溪以先水泻.后脓血.为脾传肾.先脓血.后水泻.为肾传脾.此已发前人所未发.至损庵以为种种痢疾.总由湿热入胃.此一句.便可悟病形矣.(湿热入胃一语.道尽致痢之...
...阿米巴痢疾 (一) 【辨证】肠胃湿热,兼血分热毒,湿热毒邪结聚。 【治法】清热祛湿,解毒止痢。 【方名】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二) 【...
...夏禹铸曰∶丹溪云痢无止法,以通利为主,此言亦不尽然.何也,痢疾有寒有热,白者虚寒也,红者实热也,治宜调脾为主.若染一二日,遍身壮热,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腹痛者,宜用承气汤,以下之,或用木香槟榔丸.若虚怯者不可下.病久身凉自汗,宜用补中益气汤...
...、滑利之品皆可酌减,此类患儿往往湿从寒化而转为寒湿痢。 无论是热偏重,还是湿偏重,湿热痢均易兼夹积滞,明-万全《幼科发挥——痢疾》即云:,“痢不问赤白,皆从积治,湿热者,食之所生也。”但积滞有轻重,治疗也就有缓急。积滞较轻者,在上述各治法中...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胃与大肠而形成,其主要病变在大肠。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脉络受伤,气血凝滞,...
...□马 高年下痢,一日夜百余次。舌苔白 ,身热恶心,诊脉细,饮食不纳,痢下五色,皆为忌款。败毒散法初起的是,然须人参扶正和胃。若喻氏痢疾门中,五色噤口,不治者多。尚祈商政是荷。参须 败毒散 陈米(荷叶包) 石菖蒲□苗 湿伤于下,风伤于上,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