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之热,传入阳明之府,其热旁铄,累及胆脾,或脾中素有积湿,热入于脾与湿合,其湿热蕴而生黄,外透肌肤而成疸;或胆中所寄之相火素炽,热入于胆与火并,其胆管因热肿闭,胆汁旁溢混于血中,亦外现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黄胆有三方,皆载于《伤寒论》阳明,一...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38-73.html

温热遗症疗法(添加)_《重订广温热论》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温热二病,凡有遗症者,皆由余邪未尽,或由失于调理,或由不知禁忌所致。今举其要。约二十有四。一、瘥后发肿 温热症大势已平,伏邪已解,而面目肢体浮肿者,有食滞中宫、水停心下、气复未归三种。当分别以施治。食滞中宫者,乃病后脾胃大虚,不能消谷也。...

http://qihuangzhishu.com/667/25.htm

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_《中医内科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这...

http://qihuangzhishu.com/76/7.htm

热病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名。出《素问·刺热》。①泛指一切外感热性病,意同广义的伤寒。《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参见伤寒、温病条。②伤寒病五种疾患之一。《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③夏季伏气所发...

http://qihuangzhishu.com/193/424.htm

温热大家王孟英,学派内涵越、吴、皖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外感热病,自仲景《伤寒论》后,“六经辨证”订定了证治规范,为医家临床之准则。随着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充实,到明、清之际,江、浙一带,根据地理特点、人体禀赋差异等,多因素的促进,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温热(病)学派”,载入史册的有“叶(天士)、薛...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42.html

儿童外感咳嗽别乱吃川贝母_幼儿期保健_【中医宝典】

...浙贝母一般多用于外感痰热,川贝母多用于内伤咳嗽,润肺止咳。儿童外感咳嗽,如果初期误用了川贝母,咳嗽往往会变得长期不愈。 从入秋以来,我就不断接到家长们的电话,他们纷纷告诉孩子咳嗽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冬天。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儿童冬季...

http://zhongyibaodian.com/yuer/a5814.html

妊娠外感中药方剂_【中医宝典】

...中药处方(一) 【辨证】外感暑邪。 【治法】清暑益气,利湿安胎。 【方名】薷苓清暑汤。 【组成】藿香4.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出处】《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2619.html

脾胃虚寒呕吐宜温热养气_【中医宝典】

...以颐养正气,但又不宜终日卧床不起,反致气血不畅,精神不振,故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度。 3.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的半流质或软食为主,少量多餐。可适当选用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4.可用温热疗法缓解症状,如胃部热敷,以温热姜汤送服丸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135.html

论妇人温热_《重订广温热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妇人病温热症,悉与男子同;惟当妊娠、及经期前后,则治法略异,以其关乎血室子宫也。兹特先提其要,而分病论治。一、妊娠感伏邪 必须治之于早,则热不深入而伤胎。当汗当清之症,固当速治不待言;尤以速清为首要,如黄芩、白虎、栀豉、芩葛等汤皆宜酌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dingguangwenrelun/667-5-15.html

外感泄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因感受外邪所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外感风泻、外感寒邪泻、外感中暑泻、外感中热泻、外感湿泻及肺燥作泻,详见各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841.htm

共找到75,17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1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