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着《伤寒恒论》十卷(1869年),释方辨脉,颇切实际。又撰《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论乾坤...
...煨) 甘草 木香(各五钱) 上咀,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服。《冯氏锦囊秘录》术附汤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甘草(炙,一两) 白术(四两) 附子(一两五钱) 每用一钱,姜枣水煎服。一方,治心痛,用荔枝核烧存性,为末,酷汤下二钱。《冯氏锦囊秘录》术附...
...,肾热也。口噤者,风痉也。若病重见唇吻色青,环口黧黑,口张气直或如鱼口气出不返者,皆不治。(《伤寒五法》)补编心热口苦,黄连泻心汤。肝热口酸,柴胡清肝汤。脾热口臭,清胃汤。肺热口辛,泻白散。肾热口咸,滋肾丸。谋虑不决,胆虚而口苦者,用逍遥散...
...一、凡诸病总论,皆采摭《内经》要旨,以为提纲。继之以历代名医可法之语,间或附以己意,以成篇段,谨僭列各病之首。一、凡脉法,皆采摭王叔和《脉经》要语。本经缺者,则于历代名医诸书,采其可法之语,以附录之。一、凡方法,备载于脉法之后。其伤寒一宗...
...也。诊法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浮弦为肝风;右手滑实为痰积,脉大是久病,虚大是气虚。正元丹(《秘旨》)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腹胀急。人参(三两,用川乌一两煮汁收入,...
...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今草莽野人。而以人之年命合病日。而为运气钤法。取仲景之方以治之。是盖士师移情而就法也。杀人多矣。知理君子。幸勿蹈其覆辙云。(医学正传。)〔杨氏( )伤寒提要〕医藏目录卷阙 未见〔唐氏(椿)伤寒百问〕...
...诊专书。 13世纪(元代),有一个姓敖的人,他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写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一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伤寒的舌诊。他在这本书中将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12幅图谱,并通过舌诊来论述症状。 《...
...以麻黄汤,再重加补气之药,补其正气以逐邪外出,当可奏效。处方 麻黄(三钱) 生箭 (一两) 桂枝尖(二钱) 杏仁(二钱去皮) 甘草(二钱)先煎麻黄数沸,吹去浮沫,再入余药同煎汤一大盅,温服,被复取微汗。效果 服药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诸病皆...
...卷,卷1首设“医学或问”51条,阐述医学源流、授受、亢害承制、丹溪医说、四诊合参等内容,颇有见地。“或问”后按内、外、妇、儿科分述近百种病证,收一千余方。诸病总论皆采《内经》要旨,脉法取王叔和,伤寒宗张仲景,内伤宗李东垣,小儿尊钱乙。余病均...
...顾问,并为北京东城区人民代表(第二届)。医德高尚,为同人敬重。所著有《痢疾论》、《温病论述》、《脉学心得》、《儿科学》等,惜均未见梓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