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扬俊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温病方论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风温 附:冬温 附:温疟 附:温毒发斑 附:医案三则 春温病论 温热病脉论 温病方五道 附:集方二十九道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集补证治并方...
...半夏味辛,性温,属温热药。有燥湿化痰、健脾胃,和中降逆,止呕吐的作用。下面就半夏作为温热药的具体功效做详细介绍。 1、燥湿化痰,脾主运化水湿,湿不运化就可生痰,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认识。如湿盛痰多而致肺失肃降出现咳嗽,胸闷,咳痰白稀易...
...温热泄泻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钱姓幼男,年四岁,于孟秋得温热兼泄泻,病久不愈。 【病因】 季夏感受暑温,服药失宜,热留阳明之腑,久则灼耗胃阴,嗜凉且多嗜饮水,延至孟秋,上热未清,而下焦又添泄泻。 【证候】 形状瘦弱已极,周身灼热,饮食...
...用下;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余之心得经验,无误之秘法也,然则与无疫之温热有间,未可混淆以误人者。夫温热者,天地之常候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惟冬令外虽严寒,而阳气潜藏于内,若天时晴燥,雨雪稀少,则阳失潜藏,致生冬温之证,...
...病证名。同名异病之名,有皮肤遍生白疹之谓。又名晶(疒咅)、白疹(见《温热经纬》卷三)。多因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证见颈项初生水泡,渐及于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多先少而后密,状若水晶样,则显示有湿热外透之机。若破之则出淡黄色浆液汁,...
...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虽其初感受之气有伤寒、伤暑之不同,而潜伏既久,蕴酿蒸变,超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中医所谓伏火症,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王秉衡曰∶风寒暑湿,悉能化火,血气郁蒸,无不生火,所以人之火症独多焉。朱心农曰∶东南方天气多热,...
...其七兼疟∶温热二病,有似疟、转疟、兼疟之不同,用药亦有微异。似疟者,乃寒热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时无定也∶温热兼风寒症,初起多有之。转疟者,温热症,谵妄烦渴大剧之后,已经大汗、大下,仍有余邪不解,复作寒热,转成疟象也,温热症末路多...
...艾叶味苦辛,性温,属温热药范畴。艾叶:有温中祛寒,温暖子宫,调经,安胎等作用。对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宫寒冷,久不受孕,虚寒性痛经等,可配合当归、干姜,炒自芍,肉桂、小茴香、吴萸,香附等同用。 艾叶味苦辛,性温,属温热药范畴。临床应用时...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属温热药。有温胃散寒、疏旰燥脾,暖肾治疝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痛吐酸、脾肾虚泻、疝痛、痛经等。下面就吴茱萸作为温热药的具体功效做详细介绍。 1、胃痛吐酸:胃寒疼痛,吞酸,呕吐,胸满等症,可甩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常...
...(附虚劳将死,其人反清)凡人周身百脉之血,发源于心,亦归宿于心,循环不已。热入血脉,必致遗毒于心,故、谵妄也。前论患温热者,津枯血少,则神明不昏,昼夜不寐。何也?盖血实则浊聚,血虚则神散也。更有津血全无,神明全散,温毒之极,至于发斑,而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