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山曰∶带证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气血之异,与痢相似,尽由中气亏败,运动失常,致湿热郁结于下焦带脉之分,渗流而下,故名带下。治先清湿为主,必须却浓味,以防湿热之气。故丹溪论赤白带下,由七情内伤,使下元虚惫,致湿热痰积,乘虚下流。叔和谓崩中日...
...而肾气益逆,何日是降痰之时哉,势不至于死不已也。此症用加味参术苓桂汤亦佳。人参 茯苓 麦冬 山药(各五钱) 白术(一两) 破故纸(一钱) 苏子 肉桂(各一钱)水煎服。人有终日吐痰,少用茶水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人以为水在于心,谁知火郁于心乎...
...凡痰火之证,始于阴虚,于法当补。但证有虚实,法有宜忌,倘不以脉症互参,孟浪投剂,则触处成滞,宁无颠覆之患乎!盖以脉之可补者,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皆虚而不足,可补者也。当君参、 ,佐以归、芎、芍、地,务使阳生阴长...
...目录 《寿世保元》开郁导气汤 《回春》开郁导气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寿世保元》卷五:开郁导气汤【处方】苍术(米泔浸、炒)3克 陈皮15克 香附(童便浸,炒)3克 白芷3克 川芎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干姜(炒黑)1.5克 ...
...脉多沉伏。或促或细或代。气郁则必沉而涩。湿郁则必沉而缓。热郁则必沉而数。痰郁则脉弦滑。血郁则脉芤而急促。食郁则脉必滑而紧盛。郁在上见于寸。郁在中见于关。郁在下见于尺。左右皆然。夫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
...目录 《济阴纲目》开郁正元散 《医学入门》开郁正元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济阴纲目》卷五:开郁正元散【处方】白术 陈皮 青皮 制香附 炒山楂 海粉(海蛤代)桔梗 茯苓 砂仁 延胡索 炒神曲 炒麦芽 炙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为末。...
...五种郁证的总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后世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称为五郁。《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内经》所说五郁,是指五行之化,气运如有乖和,则生五郁之病。详木郁、火郁、土郁...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治疗中风后遗症,很多书中多用补阳还五汤,但临床应用时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好的情况。笔者在临床用逍遥散方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疗效会显著提高。道理很简单,就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逍遥散方治郁,方证相合。...
...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言乎五气之郁也。人之脏腑应之,木应肝胆,木主风邪,畏其郁结,故宜达之。火应心与小肠,火主热邪,畏其陷伏,故宜发之。土应脾胃,土主湿邪,畏其壅滞,故宜夺之。金应肺与大肠,金主燥邪,畏其...
...身体乍寒乍热,而不能作汗,积日累月,渐觉微微肿起,阴变为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腐肉为脓,此疽已成也。谓之附骨者,以其毒瓦斯深沉附着于骨也。肾主骨,肾经阳和之气不足,故肾部隧道骨缝之间,气不宣行,而阴寒之邪得深袭伏结,而阴血凝滞,内郁湿热,为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