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是什么?就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去做,而只有懂得了这个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去做,才能懂得应该去做什么,才能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句式: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