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早期析出的、单独流传至今的一种伤寒传本,《金匮玉函经》为后唐之际离析的又一传本,其流传体系各不相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
...有非时之暖,或君相客热之令而病热者,名曰冬温。此与冬月正伤寒大异,法宜凉解,此舍时从证也。若夏月有寒者,其宜温亦然。《素问·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伤寒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二论之言...
...《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伤寒论》得成无己创注,续者五十余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讹袭谬,随文蔓衍,宜后人视为迂远,...
...风寒十七 五脏风寒十八 五脏风寒十九 ◎麻仁丸二 方见《伤寒》 积聚 二章 积聚二十 积聚二十一 卷三·外感杂病 中风历节 九章 中风 三章 中风一 中风二 中风三 历节 六章 历节一 历节二 历节三 历节四 历节五 ◎桂枝芍药知母汤三 ...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
...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有所补充...
...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而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
...温毒也.亦有所感轻浅则易出.所感深重.则非节之暖.人人皆感.故每为疫.其实先温后寒.所以与伤寒大异.然而时之气有正有不正.何也.大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秋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所谓四时正气之病也.又曰.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淡竹叶、地骨皮、山药之类治之。)或问丹溪云∶白浊之病,因何与前人所论不同,将古今异也。子能与我折衷乎。曰∶辨古今之得失,必以《内经》证之,是病自巢氏《病源候论》曰∶白浊者,由劳伤肾,肾气虚冷故也。由是历代方论宗其说,无异词,不唯白浊之理...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