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气营运之定数也。医者欲知血气之病与不病,非切脉不足以得之。脉之状不一,载于《脉经》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实、弦、紧、洪、微、缓、涩、...
...东垣丹溪治病方论 或问东垣丹溪治病之法 暑病 附:滑伯仁先生《诊家枢要》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五脏平脉 四时平脉 呼吸浮沉定五脏脉 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 三部所主(九候附) 持脉 脉贵有神 脉阴阳类成 卷之四 风症 拟治诸方 卷之五 脐风 变蒸 ...
...病证名。由外感风邪引起的咳嗽。《症因脉治》卷二:“伤风咳嗽之症,憎寒壮热,头痛,眼眶痛,自汗恶风,鼻塞涕流,痰结肺管,咳嗽不已。”治宜辛凉解散,方用苏子杏仁汤、羌活汤、干葛汤等。参见咳嗽、风嗽、伤风咳条。...
...脉学术语。指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①脉学术语。指诊脉方法。参切脉条。《素问·金匮真言论》:“此平人脉法也。”②古医书名。《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③新出土古代医学帛书。残卷,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但风散气,故有汗;暑消气,故倦怠;湿溢血,故重着。虽折伤诸证不同,经络传变咸尔,不可不知。飧泄亦然。《经》曰∶寒甚为肠癖。又热湿久客肠胃,滑而下利,亦不止于伤风; 疟诸证,亦以寒暑风湿互络而为病因,初不偏胜于暑也。咳论以微寒为咳,热在上焦...
...。(二方并见,同前。)钱乙论伤风吐泻身凉云∶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二方并见,同前。)《玉诀》小儿伤风候歌∶鼻塞伤风肺...
...伤寒例第三论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霖按∶此乃王叔和序例中语,不得拉杂谓是仲景之论,脉盛伤寒是矣,然必盛于左部,脉虚身热伤暑是矣,虚大之脉,必盛于右部,且伤寒未有不发热者此序例言其略例耳,不可泥也。湿 第四论曰∶太阳中热...
...妊娠伤风,皆由于天气寒暄不一,或暴寒暴热,人失防范,起居不慎,即鼻塞流涕,微嗽恶风,常作喷嚏,与伤寒之轻者相似。但伤寒恶寒,此则恶风有间耳,宜香苏散去香附,加葱豉。咳嗽多痰加桔梗,或紫苏饮加葱豉安胎为妙。嗽兼泻,气口脉滑实有力,中有宿食者...
...《禅真后史》较早的刻本有明崇祯年间峥霄馆刊本、钱塘金衙梓行本。清初又有覆明刻本,后又有同治年间重刻等多种版本。其中有60回本,有53回本,有目录为53回而正文为60回本。53回本是删略原60回本中第49回至55回而成者。此本是以明刊60...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