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赴孟津的途中。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
...啸歌而下。时则斜晖欲毕,松色苍茫,烟霞在望矣。 题记:本文谋篇、立意俱属上乘。 作者先是概括描写,点出“发业难登,游人罕至”。然后“指烟霞而进影”,虽“石雕陡削,苔华润滑,芒展不留”,仍“:于达平处”。危石竹箭,嘉树青藤,潭、峰、岩、井及释象...
...,诵《招隐》、《游仙》之篇,徘徊登眺,不知日之入。须臾,暮烟四合,不可久留,复录旧游而归,抵夜复坐于“枕流”。林外灯火,久益微茫。泉流静深,尤与夜气相宜。 是行也,初为一日这留,而山灵不我厌也,晦而雨,雨而晴,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题记:本文与《后赤壁赋》为...
...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诗的前二句,作者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
...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
...《红楼梦》早期抄本流传以来,作者并未署名。因程伟元在程高刻本的序文中说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一般认为《红楼梦》原作者为...
...婚姻自由的主题,在元明间的戏曲中曾被反复表现过。但是,《娇红记》没有停留在它以前的爱情作品已达到的高度,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闪烁着新的思想的光辉。 娇娘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主要人物。她的性格特征,首先表现...
...作者的感情中品味出君山的美。 作者简介: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袁宗道、袁宏道胞弟。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性格豪爽,喜游山水,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常以诗酒自娱。其文学主张,反对摹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