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补之,(黄柏) 虚则补其母。(五味子)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
...黄帝曰:愿闻谷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以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
...目录 《中华本草》南板蓝叶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中华本草》:南板蓝叶 【出处】南板蓝叶历代本草未见收载。但陶弘景在《别录》中记载:"(蓝实)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又说"此即今染(纟禁)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这里的尖叶者即为...
...《本草经》云∶药有四气寒热温凉,此兼性气而言也。又有香臭腥臊之四气,如沉檀、脑麝之气香,阿魏、大蒜其气臭,鱼、蛤、铜钱其气腥,鸡、鸭、狐狸其气臊,此则四气而兼性气为言也。《本经》独言寒热温凉四性,而不言香臭腥臊,恐或遗之耳。五味酸、咸、甘...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作用:⑴辛味:发散、行气。⑵甘味:滋补、缓和、润燥。⑶苦味:燥湿、泄降。⑷酸味:收敛、固涩。⑸咸味:软坚、润下。...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
...(灵枢五音五味篇)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此下十二条,并后九条,皆所以言六阳之表也。)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宫调,左手阳明上。(义似不合。)右角与大角调,右足少阳下。大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少商...
...复方南板蓝根片消炎解毒。用于咽炎,疮疖肿痛。 通用名称:复方南板蓝根片 汉语拼音:Fufangnanbanlangenpian 剂型:片剂 【成份】南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 【功能主治】消炎解毒。用于咽炎,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
...南烛草木记,传《本草》所说多端。今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色黑,乃误用乌臼为之,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南人多种于庭槛之间。茎如蒴 。有节高三四尺,庐山有盈丈者。叶微似楝而小,至秋则实赤如丹,南方...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另有淡味,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者,所以仍称为五味,但实际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甘味能补能缓,如黄耆补气,阿胶补血,甘草能缓解挛急。酸味能收能涩,如山茱萸收敛虚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