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疾尺_《内经评文》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少气 .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一岁死.见一半.一岁半死.见二.二岁死.见二...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pingwen/712-14-2.html

后世法存在的问题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自《脉经》起形成,后世的独寸口法的诊脉方法,而形成后世法。《脉经》以后,都足宗法《脉经》的,后人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对《脉经》的修修补补,在批判伪撰《诀》中,保卫《脉经》,普及法等工作而已。 1、缺乏重大的、突破性质的进展 自《脉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8.html

学现代发展的展望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取代中医切脉,但中医作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也必须向定性定量化发展,向数学化过度,只有具备确切的客观化标准才能使中医学的发展得到飞跃。展望中医学的发展前景还须做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在中医现代化中的位置 在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2.html

左手关部肝歌_《诀刊误》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左手中指木相连.候还须〔来一息〕(足五十).二十六动沉却来.〔肝脏有风兼热极〕(克在二年为死日).曰沉却来.即是止.不可为风热之.此歌盖传误.大抵止.皆不吉之兆.诸家穿凿以求符合.皆非.今直据生死候歌断之.二十动一止.二岁死.下...

http://qihuangzhishu.com/943/25.htm

的起源与发展(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将舌结合起来,使舌统一。李东垣从脾胃论的观点,反复提出舌与脾胃的关系,如指出饮食不节,可以引起舌干燥;肝气横逆克伐脾胃亦能引起舌干燥,脾阳不提也可以弓起舌干,虽热同是“舌干”,但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证燥之中,临床上需要细心鉴别,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1.html

《丹医秘授古法》的内容_《丹医秘授古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由于成书在今本《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学经典《难经》开篇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又由于在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中才开始见到将两手的“寸口”[即位于手腕的桡侧动脉。]分成寸?关?尺三部,用以候...

http://zhongyibaodian.com/danyimishougumaifa/1248-5-0.html

_《家正眼》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太阳多血。坐而伏者,短气也。行迟者,痹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持时,其人欠者,无病也。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掌中寒,腹中寒。掌中热,气不足,虚火盛。时病患叉手摸心,...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azhengyan/801-4-37.html

伤寒见风中风见寒歌_《伤寒百证歌》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恶寒不躁微四逆.浮而缓来无力.恶风烦躁手足温.紧浮来又涩.伤寒反得伤风.中风却见伤寒.大青龙证是为宜.调卫调荣斯两得.(仲景云.太阳中风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又云.伤寒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

http://qihuangzhishu.com/862/28.htm

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编者按:自篇首至“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见《素问·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血脉者,多赤多热”至“手足温,易已也”,见《灵枢·论病尺第七十四》。“黄帝问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毋邪也。”一段,见《素问·腹中论篇第...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17-2.html

原_《内经博议》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忒.此之所以为人之神也.内经论必自下而上推.始于季胁.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门.得一尺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为寸.其先尺后寸.先阴后阳者.以人身阴阳.皆起于足下.五脏之气.会于章门.章门在季胁之次.从三阴起足三阳而上...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boyi/726-7-1.html

共找到78,36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4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