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医汇讲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张、吴、喻配为八大家 医宜博览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妊娠阴脉小弱 读书十则(有小序) 读书须看反面 读书须悟对面 读书须识正旨 读书必须汇参 读书须立主见 读书必须隅反 读书须善比例 读书须剔错处 读书须汰衍说 读书...

http://qihuangzhishu.com/750/index.htm

伤寒并病_伤寒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脉而定为汗出不彻,未免牵强。夫汗之彻与不彻,实系乎正气之旺与不旺,正气旺则邪必尽出无遗”。涩脉,内经谓参伍不调为涩,指下触觉脉搏的波动涩滞不流利,为血行障碍的脉象,汗闭或汗出不彻,虽可能见到这种脉象,究不常见,更不可能根据脉搏的涩滞,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henglun/1034-16-3.html

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_医学衷中参西录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至于温病,在上古时,原与中风、伤寒统名之为伤寒,是以秦越人难经伤寒有五之说。至仲景着伤寒论,知温病初得之治法,原与中风、伤寒皆不同,故于太阳篇首即明分为三项,而于温病复详细之,此仲景之医学,较上古有进步之处也。伤寒论原文∶...

http://qihuangzhishu.com/513/302.htm

湿叙一条_仲景伤寒补亡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仲景曰.伤寒所致太阳病 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雍曰.自此以下二卷.皆伤寒伤寒之疾.湿盖其首也.三者皆在太阳一经.与伤寒为难辨.故仲景论于伤寒之先.以不能先别此三者.则必不能辨伤寒也.孙真人亦同此言.近世方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jingshanghanbuwanglun/673-24-1.html

伤寒论文献通考的两点疑议_【中医宝典】

...关键词:伤寒杂病中早期析出的、单独流传至今的一种伤寒传本,金匮玉函经为后唐之际离析的又一传本,其流传体系各不相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85.html

少阴〔后〕篇_伤寒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定法已言之,兹不赘。【阐释】 此条郑氏于医理真传六经定法已言之,可参阅。按此乃寒邪化热,血液受伤之候。本证的心烦,与心、肾有密切关系,肾属水,心属火,肾水不足,心火有余,水不升,火不降,心肾不交,故不得卧;又肾水不足,不能制其心火,故心烦...

http://qihuangzhishu.com/1034/48.htm

伤寒卒病论集_伤寒论

...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194.html

之府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素问·五脏别论)。马蔚进一步指出“脑、髓、骨、脉、胆与女子胞,六者主藏而不泻,此所以象地也。其脏为奇,无所与偶,而至有恒不变,名曰奇之脏”(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奇之府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阴精。其中除...

http://qihuangzhishu.com/44/23.htm

研经言_中医医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 朝代:? 年份:? 袁序 陆序 陆序 自序 卷一 原因 原贼邪 原风湿 原荣卫 原易 伤寒温热延医 河间说伤寒之误 原瘴 原痧 原胎 成注伤寒论 五志 阴阳交并 温疫总论 疟 尸疰疳蒸四大症 虚劳 传尸...

http://qihuangzhishu.com/769/index.htm

伤寒指掌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经及瘥后诸病;卷三伤寒变症;卷四列伤寒类症。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又晚清何廉臣曾将本书略予删改,改名感证宝筏刊行。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070.htm

共找到471,92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