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瘴之气皆可增减用之。『药物』藿香、紫苏、白芷、桔梗、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加姜枣。『服法』煎服六合汤『主治』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
...瘴疟之症,乃因天气炎热,山气湿蒸,多有瘴岚之毒,人感之者,即时昏闷,一身沉重,或寒盛热微,或寒微热盛,或狂言妄语,或口喑不言("喑":口不能言也《黄帝内经素问》"邪入于阴则喑"。)。初起邪入气分,甚则邪瘀于心,凝聚于脾。治法先用宣窍导痰法...
...周选堂(着) 序一:李序 序二:章序 序三:徐序 编者的话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一、概述 二、分述 (一)春温 (二)风温 (三)温病 (四)温毒 (五)晚发 选按 三、拟用诸法 (一)辛温解表法 (二)凉解里热法 (三)清热解毒...
...秽浊症:俗称龌龊病也。多发于夏秋之间,由于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由口鼻吸收,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是也。然有暑湿之分。如偏于暑者,则苔黄烦渴,称为暑秽;偏于湿者,苔白腻而口不渴,称为湿秽...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作者周选堂简介 序一:李序 序二:章序 序三:徐序 编者的话 正文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一、概述 二、分述 (一)春温 (二)风温 (三)温病 (四)温毒 (五)晚发 选按 三、拟用诸法 四、备用...
...寒痢之症,多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中州:指脾也。《难经·第四难》:"脾者中州"。),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则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监法佐以楂炭、木香治...
...暑风之病,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去天壤。若误发汗,则变症百出矣。木既化风,脾土受制,所以卒然昏倒,四肢抽搦,内扰神舍,意识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当去时令之火,火去则金自清而木自平;兼开郁闷...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用五苓散自愈。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宜用两解太阳法,既疏膀胱之经,又利膀胱之腑。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
...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名曰湿温。考其致病之因,乃由湿邪踞于气分,酝酿成温,尚未化热,不比寒湿之病辛散可瘳,湿热之病清利即解耳。此病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故难以一定之脉可以印证也。其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苔...
...霍乱症,在夏秋为多,由于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糅交病于中,致令三焦混乱,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其症吐泻腹痛,脉多微涩或沉细而伏,或大而虚。如风甚则头痛寒热;寒甚则转筋厥冷;暑甚则大渴引饮;邪在上焦则吐多;在下焦则泻多;在中焦则吐泻俱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