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密斋治教谕熊文村子,二岁病呕吐,更数医不效,食故入口即吐出。万视之曰∶病可治也。问用何方?曰∶理中汤。曰∶服多剂矣,不效奈何?曰∶如在《内经》乃阴盛格阳之病,寒因热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则效矣。乃作一剂,取 猪胆汁、童便各半,和药炒干,...
...1.叶维法编着:《肝胆疾病治疗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483)2.韩德五等编着:《肝功能不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过晋源主编:《内科学讲座》(第五卷)肝胆胰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林钧材主编:《肝脏生物化学》...
...温服100毫升,日3服。 --《金匮要略》卷中 段英廉:凡有损于胃气者,皆可致呕。余拟一治呕吐方,每获良效。 党参10克 半夏10克 白芍8克 甘草5克 生地片35克 公丁香35克 大枣18枚(劈碎)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远志10克 ...
...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为“淋闷”,并有“甚则淋”,“其病淋”等的记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淋秘”,该篇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
...见。【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钩虫称为伏虫。《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说:“伏虫,长四分”,“伏虫,群虫之主也。”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人,最后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的病理为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
...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取胃三里是也。□〔《脉》〕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仲〕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哕,恶心)有声无物为哕,(于月切。干呕也。又《内经》以哕为呃逆,义别。)有物有声为呕,无声有物为吐,病在胃。赵以德则以有声无物(或有水)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谓胃分三脘∶上脘法天为清阳,属气分,主动。下脘法地,为浊阴,属血...
...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
...也。不可以一概用药。如胃冷而呕吐,宜用《局方》人参丁香散、理中丸,及许仁则半夏丸、人参七味丸。如胃热而呕吐者,宜用小柴胡汤、芦根汤、竹茹汤、槐花散。如胃中冷,胃口热而呕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气散,生姜、枣子煎,沉冷服即止。如痰盛呕吐者,宜...
...按照高等教育中医专业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是,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通过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后,能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及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特征、辨证论治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