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成书于西晋,辑录了许多脉学著述,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四时经》、《脉法赞》就是其中的两篇,虽其著者已不可考,但能留传至今,则成为早期脉学的珍贵文献。 《四时经》 该篇收录在《脉经·卷一》之中,与《内经》、《难经》及王叔和自己的撰述...
...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如火燃薪,焰势甚盛。《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其生也.举一隅而反.当云丑痛则未生.寅痛则申生.卯痛则酉生.辰痛则戌生.巳痛则亥生.此其常也.变则不拘日数矣.按圣惠方云.夜半子时觉腹痛.来日午时必定生产.谓子午相半.正半日观数也.身重体寒热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及舌上冷子当死.腹中须遗母...
...柰(频婆)(《别录》下品)【释名】频婆(音波)。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集解】弘景曰︰柰,江南虽有,而北国最丰。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士良曰︰此有三种︰大而长者为柰,...
...动脉兼弱脉见于寸口,是心气虚,心神不守,故为之惊悸。动脉兼见弦大之象,是大惊卒恐,气血乍乱脉多暴数跣突,端直以长,故主惊恐之证。动脉兼觅涩象,是郁怒气滞,血行不畅,故主肝郁之证。 《千金方》:“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脉学...
...其一端而言用者也。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
...疽之兆。” 《脉诀启悟注释》:“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数风热,浮洪风火,浮涩伤营,浮芤失血,浮短气亏,浮濡气衰。” 《三指禅》:“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 《脉学阐微》:“浮迟表寒,浮洪表热,浮缓中风、风湿,浮濡伤暑,浮滑...
...有两道弦脉。如日人丹波元简之《脉学辑要》引吴山甫曰:“双弦者,脉来如引二线也……若单弦,只一线耳。”又如徐忠可于《金匮要略论注》中曰:“有一手两条脉,亦日双弦。”上述两种意见中余意为当以后者为是。盖前者所述即是普通之弦脉,或见于一手,或同...
...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凡弱小微濡,皆属细类。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细为阳气衰弱之候。然细亦有分别,如细而兼浮,则为阳气衰弱;细而兼沉,则为...
...告之.脉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则是脉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气.非图可状.非言可传.维在人之会心而已.独不见王叔和之脉经乎.王忠父之脉旨乎.李濒湖之脉学.戴同父之刊误等书乎.寓之于目.悟之于心.措之于指.运之于意.于是乎病之浅深无不彰明较着也哉.是...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