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耳发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四。多因三焦风热相搏,风毒火热结聚而成。本病发于耳后,初起如胡椒颗粒,逐渐肿大,甚则溃烂如蜂房,灼热疼痛,色红,或肿连耳廓。流出黄白稠脓者为顺证,出紫血水为逆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发三焦风热成,初...
...阳毒热极失汗下,舌卷焦黑鼻煤烟,昏噤发狂如见鬼,咽疼唾血赤云斑。六七日前尚可治,表里俱实黑奴丸,热盛解毒里实下,表实三黄石膏煎。【注】阳毒,谓阳热至极之证也。失汗下,谓应汗不汗,应下不下,失其汗下之时也。热毒炎炎不已,故舌卷焦黑,鼻内生...
...眼的八廓之一。系据相应脏腑功能予以命名。又名水廓。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津液廊即水廊。”详参水廓条。...
...病名。即伤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过食作泻,名曰食泻,即胃泻也。”参见伤食泻、胃泻条。...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小儿在未出痘疹之前感受风邪,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治宜疏散风邪,用银翘散加蝉蜕。...
...医学丛书。共六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着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着撰人)、《难经》。...
...医学丛书。共六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着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着撰人)、《难经》。...
...谢绍孙《难经说》;李駉的《难经注解》(四卷)等,后均亡佚。三、《伤寒》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伤寒论》研究与两宋时期相比要薄弱一些,但也不乏有影响的著作,如在后世《伤寒论》研究中流行最广的成无已《注解伤寒沦》便出现于这一时期。金元时期,医学界的学术...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注】伤寒三日,三阳受邪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身热虽微,而烦躁者,谓邪去阳入阴不解也。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脉静小,小便清,谓邪未入于阴为不传,欲自愈也。...
...病名。又称溢饮滑泄。见《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其证渴而饮,饮而泻,复渴复饮复泻。详见溢饮滑泻条。...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