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著作。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十二卷。清·陈念祖集注。刊于1865年。本书分类选辑《内经》重要篇章、段落,加以归纳和类分。共分道生、脉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12类。然后分别予以注释。融汇贯通,...
...医经著作。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十二卷。清·陈念祖集注。刊于1865年。本书分类选辑《内经》重要篇章、段落,加以归纳和类分。共分道生、脉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12类。然后分别予以注释。融汇贯通,...
...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云:“病则百脉烦痛,腰脚疼软,胸满气短,心烦不安,耳鸣目眩,咳嗽寒热,夜作盗汗,遗精白浊,飧泄,食少无味,不为肌肤。或睡中惊悸,午后发热,倦怠无力。此皆虚损之候也”。总之,虚损虽病状...
...出版。十二《杂病源流犀烛》《杂病源流犀烛》30卷,刊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沈金鳌撰,为《沈氏尊生书》主要组成部分。该书七十二卷,另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等。本书在阐释...
...《本草经》云∶药有四气寒热温凉,此兼性气而言也。又有香臭腥臊之四气,如沉檀、脑麝之气香,阿魏、大蒜其气臭,鱼、蛤、铜钱其气腥,鸡、鸭、狐狸其气臊,此则四气而兼性气为言也。《本经》独言寒热温凉四性,而不言香臭腥臊,恐或遗之耳。五味酸、咸、甘...
...《淳熙三山志》,南宋福州地方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淳熙九年(1182)成书。三山是福州的别称,因而该书名《淳熙三山志》。五代时,福州曾一度升为长乐郡,故又名《长乐志》。编者采择北宋庆历三年(1043)林世程纂修的福州志资料,...
...常用补气类食物马铃薯(《湖南药物志》)【基原】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异名】土豆、山药蛋、洋山芋。【性味归经】甘,平。入胃、大肠经。【功效】益气健脾,调中和胃。【应用】1.病后脾胃虚寒,气短乏力:牛腹筋150g,马铃薯100g,酱油15...
...(《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饮食入胃,其气各有所行,如《经脉别论》曰,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之类是也。卫气之道,昼行于阳,夜行于...
...曾氏全集中选录了一些精华之作,分散文、笔记、诗词、联语、书信、日记六类,每类文字又按编年排列。此外,还附录了历来颇多争议的曾氏《冰鉴》和钩玄提要的《处世金针》。这样,读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读曾文,又可以从编年上知人论世。较之阅读...
...独为五脏主,故以候阴。人迎在头,阳明胃脉也,胃为六腑之大源,故以候阳。人迎气口详议,见藏象类十一。)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篇》)。)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此阴阳以表里言。凡正气在中,所当补也,故曰补阴。邪...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