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自《内经》以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氏始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
...源流论 内伤大要论 湿气论 卷下 燥气论 论张仲景《伤寒论》 女科论 儿科论 用药大要论 医宜识字论 跋(张) 跋(周) ...
...有病,均可以刺以,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盖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里,先主后客并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如手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太渊穴也,复刺大肠表之络穴,即偏历穴也;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刺本...
...脏腑之外,经络之间,脑项胸背腰膝HT 踝四肢百骸,无有不病者,又将安诊?吾谓三部之中,非一脏一腑所能尽也,彼《内经·脉要精微论篇》,但言候五脏与胃,余大、小肠及胆、膀胱不言者,非略之也,各以部地而该之也。何哉?如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
...之速也”(《医旨绪余·原呼吸》)。(二)生成过程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1.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
...,非无说也,言愈多而理愈晦也。自张、刘、戴、李诸君子出,立法分类,原病处方。而后经旨灿然。丹溪朱彦修乃能集名医之大成,尊《素》《难》如六经,以诸子为羽翼,医之为技,庶乎其显著矣!今之日,诸书充栋,学人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删述一番。有经、...
...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羲惧天下后世离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画以为天地人之总,仲尼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谓性命也。由一心而生八卦,复生六十四卦,列为三百八十四画。而世人之病,病在于三百八十四...
...冰之寒,又如入汤之热,下而股胫,中而腹心,上而头目,无所不病;在表则汗出,在里则短气不乐,或为悲哀,或为喜恐,此阴阳俱病之候,虽尚可支持,然不能出三年也。)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 、饮药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谓当因人所宜...
...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数谋虑不决,则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募在肋,本经之日月也。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