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讨论了三阴三阳引入厥阴、阳明的意义,三阴三阳建立起来后,中医的基本模型便随之确定。所以,到了《素问》的第六篇,就专门有一个“阴阳离合论”。怎么叫“阴阳离合”呢?首先从“合”的角度讲,合就是从综合来看,从总体来看,它谈的是很基本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日中阳...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日中阳...
...指,重按稍减;实乃充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牢之与革,似乎同也,而牢则实大而弦,牢守其位;革则虚大浮弦,内虚外急。促、结、涩、代,似乎同也,而促则急促,数时暂止;结为凝结,迟则暂止,涩则迟短涩滞,至至带止,三五不调;代则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作强之官出伎巧,州都之官藏津液,决渎之官出水道)。这些说法主要出自《内经》中《灵兰秘典论》、《金匮真言论》、《五脏生成篇》、《六节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等篇,虽不一定都正确,但对于辨证论治颇有指导作用,向为医家所重视,亦...
...(素问阴阳别论)岐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
...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象论:阳杀阴藏是也。若阴阳皆绝,则期在草干,秋金肃杀,春木刑伤故也。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濂水。濂,音廉。夏三月之病,火土司气,脾为至阴,位居五脏之中,不过十日,则五脏再周。若阴阳交者,期在七月濂水。评热病论:病温汗出辄复热...
...情志学说的核心是“五神藏”理论。所谓“五神藏”即指五神分主五脏,七情分属五脏。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