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亦作“写”。①外流,排泻。《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②治法。指消减,攻逐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③指针刺泻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④满溢,《...
...因伤食而致泻,故名。临床表现为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胸脘痞闷,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苔腻。是由于饮食不节,伤于肠胃、脾失健运所致。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
...《目经大成》竹叶泻经汤柴胡 山栀 羌活 升麻 甘草 黄连 泽泻 赤茯苓 赤芍药 草决明 车前子 黄芩 竹叶积热必溃,此方主之。积者,重叠凝聚之谓,热则酝酿为邪毒矣。邪深不行,聚久不散,势不得不溃。其病瘾湿不自在,视物微昏,内开窍如针孔,按...
...目录 《张皆春眼科证治》解毒泻肝汤 《外科证治全书》解毒泻肝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 《张皆春眼科证治》:解毒泻肝汤【处方】柴胡9g,龙胆草3g,酒黄芩9g,银花30g,川黄连6g,生地9g,元参9g,赤芍9g,牡丹皮9g。【...
...虚泻是由于脾肾阳虚,泻下日久所致。 【虚泻】 由于脾肾阳虚,泻下日久所致。临床表现有食下易泻,大便次数多而稀烂,或完谷不化,神倦无力,面色晄白,唇舌淡白,脉细弱;或天末亮时即泻下一、二次,并有腰酸肢冷等症。...
...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
...目录 《银海精微》五泻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银海精微》:五泻汤【处方】黄柏 知母 木通 栀子 生地黄 甘草 黑参 桔梗 黄芩 防风【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五脏虚火妄动,瞳人干缺。【用法用量】每服18~21克,水煎,食后服...
...目录 《经验奇方》痢泻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经验奇方》:痢泻丸【处方】全当归6两,生白芍6两,枳壳2两,槟榔2两,莱菔子2两,车前子1两,生甘草1两。【制法】上共研细末,水发为丸,如莱菔子大。【功能主治】痢疾,泄泻。【用法用量】...
...目录 《东垣试效方》补气泻荣汤 《医方考》补气泻荣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东垣试效方》:补气泻荣汤【处方】升麻6分,连翘6分,苏木3分,当归3分,全蝎3分,黄连3分,地龙3分,黄耆3分,生黄芩4分,甘草1钱半,人参2分,生地黄4分...
...一、二日泻者,多是挟热,只宜疏托,不必止泻。○四、五朝泄泻数行,痘色顿减,即当治泻;若痘色可观,只宜升发。○痘起胀时,骤泻不止,危在旦夕,服异功散不效者,急用豆蔻丸、白术散止之。若热毒作泻,用加味四苓散。○痘出七日,忽大泻者,气陷也,急宜...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