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暑病之作,本由冬时寒毒内藏,故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此以寒毒所化,故总谓之伤寒。仲景曰∶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暑病则尤甚矣。盖暑病者,即热病也,是虽与寒证不同,然亦因时而名,非谓其病必皆热也。此外如夏月中暑者,亦谓之暑病,...
...目录 《圣惠》辟暑丹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圣惠》:辟暑丹【处方】雄黄、白石脂、曲滩中石、磁石、丹砂各等分。【制法】各研细末,水飞过,候干,同研令匀,以炼成白松脂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避暑。主【用法用量】《遵生八笺》有人乳,...
...黄连、苍术、升麻、木通(各五分)。发热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钱)。口渴引饮,加葛根、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廾麻、乌梅肉(各一分)。暑月泻泄,加香薷、浓朴。寒月溏泻清冷,腹痛或伤冷食,加神曲、麦芽、干姜(煨,各一钱)、砂仁、木香、益智(各五...
...总括小儿暑病,有四证焉。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肝,则抽搐。如攻心,则厥冒不知人事也。中暑中暑之证,汗出,身体壮热,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大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两足寒冷,须以...
...,表虚者服之则卫气不固,遗滑者投之则精关不守,此又不可不审也。孙真人以为虚弱之人,暑月当服生脉散。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余则以为寻常汤饮,须用乌梅砂糖汤,寻常水饮,须用梅浆水,此既补元,又能消暑,况兼爽口,贫者可以通行。又见有...
...小儿暑疟,因伤暑而得此证。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非风疟寒疟可比,古法主柴胡白虎汤(如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熟石膏、知母、炙甘草、晚粳米,引用生姜、大枣)。〔真按〕暑虽亦称阳邪,然暑为热中之寒邪,故证见独热无寒,烦渴少睡,呕恶时作...
...病证名。小儿夏季感受暑邪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高热口渴,多汗,倦怠,甚者卒然昏倒。暑多挟湿,故伴有困倦、食欲不振、呕吐、便溏、脉濡、苔腻等。张凤逵治“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的经验,可以...
...目录 《医醇剩义》黄连涤暑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医醇剩义》:黄连涤暑汤【处方】黄连1.5克 黄芩3克 栀子4.5克 连翘4.5克 葛根6克 茯苓6克 半夏3克 甘草1.2克【功能主治】治中暑,热邪内犯君主,猝然而倒,昏不知人,身...
...阳暑即中暑。一般来说,人体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夏日的不良气候条件,而产生热效应。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体温调节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 一、阳暑的特点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
...【脉】脉虚身热,或浮自汗。自汗者,火动而散故也。【因】夏火太热,损伤肺金元气。其感有二∶动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静而得之,乃安乐之人,静而湿胜,火胜金位也,脉沉而实。【证治】暑喜归心。入心则噎塞,昏不知人;入肝...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