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病证名。泛指肌表或阳经所发生的病证,反映病变在表。②辨伤寒热病用语。用病者发热而出现恶寒,为病发于阳。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著作。二十卷(其中卷十六明代即亡佚,实存十九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予以辑佚补充,并参合个人见解作为羽翼。其独到见解往往超于各家之上。...
...伤寒著作。二十卷(其中卷十六明代即亡佚,实存十九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予以辑佚补充,并参合个人见解作为羽翼。其独到见解往往超于各家之上。...
...《肘后》疗卒心腹烦满方。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三升。又方:黄芩(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尖、皮) 牡蛎(一两熬)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肘后》此...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营虚则发热,卫虚则脉沉细。痉病义详《金匮》。...
...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2、杂病的涵义伤寒是《伤寒论》或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经,但,还有一个纬,这就是杂病。杂病与伤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先讲一个“...
...《伤寒论》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6)“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
...伤寒著作。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中医研究所编。本书诠释《伤寒论》方,除引述前人较好的方解外,并能结合现代的临床使用经验,介绍具体方剂。主要从药物组成、调剂用法、原书指证、前贤阐述、拟用剂量、适应证候、禁忌证候、补充讲解八项加以论述。不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