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学术语。气结,指脾气郁结。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参思伤脾条。...
...病证名。①即阳虚。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神瘦倦怠,气短懒言,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②脉学名。指一种脉象。指阳虚表气不固的微弱脉。《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肾俞(见痹症。)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天枢(见劳伤。)会阳(见便血。)...
...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 【阴水】 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脾肾虚弱,不能化水制水而成的水肿,称为“阴水”。临床表现多见下肢先肿,皮色淡白或晦暗,口淡,便溏,脉沉迟。一般多属慢性、虚证。...
...表热里寒为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 【表热里寒】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又称“洞泻”或“濡泻”。是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所谓:「湿盛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床表现有身重、胸闷、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黄赤、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
...主要原料:粳米60克,干葛30克。制作方法:先以水1500克煮干葛取汁去渣,用汁煮米做粥。效用说明:退热解肌,透疹止泻。凡因外感伤风及肌胰出现发热重、口渴、无汗、兼见大便溏泻,或儿童麻疹之初期,皆可辅食此粥。...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炙甘草 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引起的体倦乏力,头痛恶寒,自汗,口渴喜热饮,面白头晕,便溏,久泻,子宫1下垂,胃下垂,脱肛,舌淡苔白,脉软无力等。 功用:补气健脾。本方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 补中益气汤...
...【处方】山药100g等。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味甜。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规格】每丸重3g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