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濡脉关前人足汗,当关气少精神散,尺部绵绵即恶寒。 《脉经》:“寸口脉襦,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关脉襦,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尺脉濡,苦小便难。” 《脉诀》:“濡者阴也,主少力...
...图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
...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蹻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难经》曰: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
...主要是由于脉名多是一望而知的性质,叉在初步形成脉法阶段“荜路蓝缕”未遑尽作界说、定义、形态上的描述等所致。如浮、沉,大、小,滑、涩、虚、实,缓、急等等,在概念上清楚明白,诊察时亦无庸作深曲之解释,古书质朴,其理然也。纵观《内经》全书,其于脉...
...《脉经》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若夫肺脉见之,又主气怯者,肺与干天合德,不浮而沉,气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则不足以济心主高拱之权,而动见章皇。肝为血海而主筋,虚则筋失...
...寸口五脉,即病可知矣。黄帝问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答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虽得本脏之脉,而一脉便有六变,观其六变,则病形可知矣。平按:“小大”《甲乙》作“大小”;“病变”作“病形”。注“矣”字,袁刻脱。黄帝问...
...人身为足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偏胜者,和平之脉也。故张太素又比之“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盖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缓之于脉大矣哉!《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
...《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脉经》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妊也。凡妇人怀孕...
...者死。” 《活人书》:“沉牢痼冷。” 《四言举要》:“积聚在里,牢急者生。” 《医宗必读》:“沉牢痼冷。蒿血在中,牢大却宜。” 《脉学阐微》:“牢面兼敷,热邪阻滞。牢而兼迟,痼冷寒积。牢而兼实,癜积郁结。” 牢脉之相兼脉较少见,因牢脉本身...
...清代医学家。字廉斋,呈橘泉子。江西婺源县人。精于医术,撰有《脉理存真》。系将其祖余燕峰之《脉理》加以疏注而成。现有刊本行世。...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