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药发表清里,杂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误用和解,内有一半寒药,恐表汗不出。若热邪在里,误用和解,内有一半辛散之药,里热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症,仲景未尝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发其表,后攻其里。与夫里症悉具,若有...
...峻下诸方:大承气汤(攻一) 凡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者宜此。小承气汤(攻二) 凡病在太阴,无表证,潮热脉实,狂言腹胀者宜此。调胃承气汤(攻三) 凡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宜此。桃仁承气汤(攻四) 凡伤寒蓄血证,...
...慨。原其由然,非无所本,盖本于李子建之《伤寒十劝》。《十劝》之中,惟八劝曰∶病已在里,不可发汗;九劝曰∶饮水不可过多;十劝曰∶病后当忌饮食房劳;凡此三者,皆为得理,然亦人皆知之,无待其为劝矣。此外七劝,则悉忌温补。如一劝云∶伤寒头痛及身热,...
...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热邪传里,里有结热,宜清里。故心烦多汗不得卧者,宜用黄连阿胶汤。恶热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参白虎汤。神志不清,脉沉数大者,宜陶氏导赤各半汤。口渴舌刺,潮热便闭者,宜凉膈散。赤 已透,多汗烦热者,宜化 汤。肠胃热结,大便...
...温疫非必传胃腑,以其原无内热,只是外感,与温病之内热素积者不同。然营郁热盛,遇胃家阳旺,则表里感发,传腑甚易。虽未必人人传腑,而腑证颇多。但用承气攻下,必在表解之后。若表证未解,须以青萍、石膏、知母、生地清润肠胃,凉泻肺心,而透发其表,...
...治伤寒业擅专门,诚为重寄。论死生易如反掌,利莫苟图。杂证缓可取方,伤寒专在活法。原伤寒有《活人书》、《明理论》、《指掌图》、《伤寒论》。其中有论缺方者,有方失论者,有脉无证者,有证无法者,非仲景之全书。缘其历年已久,遗失颇多。王叔和以...
...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伤寒琐言序 明理续论序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伤寒琐言卷之一 辩张仲景伤寒论 治伤寒用药大略 伤寒言证不言病 厥分寒热辩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浮 中 沉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辩 结胸解 ...
...病见阴脉者死,邪自表达里,正气亏陷,如谵语脉沉是也。《活人书》谓杂病与伤寒脉不同,其实同也,况伤寒中亦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伤寒杂病脉之阴阳一而已矣。自《百证歌》举其概,丹溪发其微,然后知脉当从仲景与叔和《脉经》,不当泥高阳生之《脉诀》也...
...《活人书》云∶伤寒下利多种,须辨阴阳,勿令差互。大抵伤寒下利多种,须看脉与外证。下利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为自止。寒毒入胃,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黄白,或青,或黑,或下利清谷。湿毒瓦斯甚,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也。得之寒毒入...
...目录 《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伤寒大白》调胃承气汤 《伤寒全生集》调胃承气汤 《片玉痘疹》调胃承气汤 《外科证治全书》调胃承气汤 《普济方》调胃承气汤 《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仁术便览》调胃承气汤 《仁术便览》调...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