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1545年)。字养和,号松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曾官至兵部尚书,后告老归里。平时留心医药,尝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其中共25门,140余首方剂,此书现有明刻本,题《松篁冈刘氏保寿堂经验方》,李时珍《本草纲目》也...
...【基原】为米、麦、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性味归经】甘、苦、辛,温。入心、肝、肺、胃经。【功效】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应用】1.烧酒温饮。(《本草纲目》)2.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使用注意】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饮。...
...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
...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
...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中药中的商陆、细辛、苦杏仁、何首乌、附子等有不良反应的毒性。...
...清代医家。字天池。句容(今江苏)人。精痘科术,每里中延请医治痘科,必从旁听其辨论,观其用药,博览书籍,遂精痘症。着《痘科金镜赋集解》(1727年),为我国较早记载人痘接种术之文献。倡用“熟苗”,以痘苗递传愈久愈好,反对用“败苗”(即天行痘...
...唐代本草学家。原名大明,以号行,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一说雁门(今属山西)人,着《诸家本草》,此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代各家本草,如《本草纲目》。...
...药学著作。十卷。明·卢之颐撰。作者在其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本草乘雅》。后书稿散佚,经追忆重写,仅得其半,故取名“半偈”。本书取《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222种,后世收载的药物143种,共365种。每药在引录古说之后...
...药学著作。十卷。明·卢之颐撰。作者在其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本草乘雅》。后书稿散佚,经追忆重写,仅得其半,故取名“半偈”。本书取《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222种,后世收载的药物143种,共365种。每药在引录古说之后...
...《本草纲目》石莼「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利小便,治风秘不通。 目录 《本草纲目》石莼 《中药大辞典》石莼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莼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本草纲目》石莼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利小便,治风秘不通。...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