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尽为末,每用一钱,米饮下愈。(法天生意)一用 甘蔗汁二碗,姜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医宗必读》)噎膈初起老姜一斤(童便浸七日,土内埋七日,洗净为末一两) 白术(土炒净末)一两饭丸梧子大。每晨空心服一钱...
...证名。真热假寒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也。”因阳盛之极,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阳盛之际,往往发厥,厥则口鼻无气,手足逆冷,有似乎阴也。”《万病回春》:“阳症似阴者,...
...证类本草》一种(宋唐慎微)《本草蒙筌》一种(明陈嘉谟)《本草纲目》一十三种(明李时珍) 【附注】魏《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宋雷《炮炙》齐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甄权《药性》唐孟诜《食疗》蜀韩保升《重注》宋寇宗奭《衍义》元李杲《法象》王好古...
...证名。病邪盛实,反现虚弱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而见嘿嘿不语,身寒肢冷,目睛昏花,脉沉伏或沉涩等证。《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积聚在中,实也,甚则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运昏花,或泄泻...
...《洪氏集验方》倍苓丸治肠风下血。槐花(六两) 五倍子(三两) 五灵脂(三两)上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目录 《洪氏集验方》倍苓丸 《医宗必读》倍苓丸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洪氏集验方》倍苓丸 治肠风下血...
...药物学著作。又名《群芳谱·药谱》。三卷。明·王象晋约撰于17世纪初。实为《二如亭群芳谱》之“利部”第3-5册。卷首载夏良心、董思白二篇序文《本草纲目》及张鼎思之“论药”、“本草源流”等论述。本书总收药物54种,附15种。每种药物皆记其别名...
...药物学著作。又名《群芳谱·药谱》。三卷。明·王象晋约撰于17世纪初。实为《二如亭群芳谱》之“利部”第3-5册。卷首载夏良心、董思白二篇序文《本草纲目》及张鼎思之“论药”、“本草源流”等论述。本书总收药物54种,附15种。每种药物皆记其别名...
...整个清代,虽然难以找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杰作,但也异常繁荣,至少在本草著作的数量上空前多,种类空前丰富。(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在医学史上,但凡一部伟大著作产生之后,往往会伴随着产生众多的后续性著作。在《本草纲目》众多后续性著作...
...方剂工具书。八卷。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15000余首,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门。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
...方剂工具书。八卷。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15000余首,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门。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