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庐医活》曰:“大肠脉候左寸,小肠脉候右寸,此《脉诀》之言也。自滑伯仁候大小肠于两尺,李士材称为千古只眼,后人遂皆信之。”然大小肠究当候之于寸抑候之于尺?依旧扑朔迷离,令人莫衷一是。小肠脉候于左寸,大肠脉候于右寸,诸书辩论颇多,姑不赘述。而大小...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某一部脉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则标志着该部所主的脏腑经脉发生了病变,注意体察这种异常变化,也是诊脉时,切实可用的方法。 唯独独有二:其一,一部之脉异于其余各部,如《诊家枢要》所云:“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
...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缘水火相刑克.欲待痊除更问天.脉入皮肤.则轻手于皮肤之上.不见其脉.即前指下寻之即无也.凡脉有往来.则辨息易矣.今云辨息难言.按之即有.而且坚牢不移其处.及举之皮肤之间.不见其有脉.夫肺为华盖.乃五脏六腑之首....
...右寸脉大于左寸为内伤。右寸气口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脉也。右关脾脉大而数,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
...34种脉象及主病,记述诸家诊脉经验、持脉法及各种注意事项。又撰《医经余论》一卷(1812年)。尚有《脉表》、《药性医方辨》,佚。弟子黄龙祥,得其传。...
...《金匮》痉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脉经》及成本《伤寒》同。近嘉定黄校《脉经》本云不恶寒,一作恶寒。案黄序于所言一作某者,多据元泰定谢校本,谢校本又多据宋熙凝林校本,非不足据也。明刻《医统正脉》林校本有“不”字者,传写误衍。...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刘渡舟医学全集》)“干呕吐涎沫头痛”,是吴茱萸汤证,“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是杏仁石膏汤证。方证的“证”字所包含的本质性含义就是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由于症状与体征是疾病最客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此,“方证”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
...牵动沉伏之脉,使之挺起而易诊。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难以一言面定,录之以备参考。 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最佳。《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诚如其所言,清晨...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